8月12日,津云客户端报道牛竞技“一路向北”暑期社会实践队赴京津冀开展实践活动。日前,跨越京津冀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。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“一路向北”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、宝山镇及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等村镇,围绕“云启红韵·青耕乡野”主题,将红色文化传播、非遗技艺传承、数字助农实践与乡村振兴调研相结合,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北方的广袤大地,以创新的实践形式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崭新活力。
报道原文如下:
天津商业大学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京津冀开展
2025-08-12 18:39 津云
日前,跨越京津冀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。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“一路向北”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、宝山镇及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等村镇,围绕“云启红韵·青耕乡野”主题,将红色文化传播、非遗技艺传承、数字助农实践与乡村振兴调研相结合,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北方的广袤大地,以创新的实践形式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崭新活力。
数字“云播”:让长城精神“声”入人心
实践队首站为渤海镇北沟村的慕田峪长城精神传承馆。队员们通过直播形式,化身云端讲解员,向线上观众讲述“长城建造史”“戍边文化”“精神传承”三个展区内容,通过明代戍边兵器、长城砖窑遗址复原模型等展品,系统了解长城从军事防御工程到文化象征的演变历程。直播累计点赞超2.2万次,互动区留言量达200余条,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范围。
队员参观长城精神传承馆(张韶涵 供图)
慕田峪长城展览馆“红色记忆”板块(安璟慧 供图)
非遗焕新+数字助农:搭建传统现代“趣味桥梁”
通过直播赋能非遗、创新农产品营销、科技辅助农业等举措,实践队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。
在河北滕氏布糊画有限公司,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“撕纸成画”技艺。实践队开设专场直播,并设置“非遗小课堂”,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。队员纷纷表示:“非遗传承需在坚守内核的同时,探索与当代对话的新路径。”
队员聆听“和平昌盛图”制作过程(张韶涵 供图)
非遗传承人演示“撕纸成画”(安璟慧 供图)
一路向北实践团走进丰宁农特产品销售店开启直播助农活动,历时1小时19分39秒的直播中,多项数据彰显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。直播曝光量达3237人次,415人进入直播间,计佣金额609.76元,互动数据更显活跃,迈出农特产品线上外销的扎实步伐。团队以直播为纽带,连接丰宁农特产品与线上消费市场,既用数据验证青春助农的可行性,也为优化直播策略、深化产销衔接积累经验。
直播幕后花絮(张韶涵 供图)
普法惠民+乡村振兴:绘就乡村振兴“多元图景”
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基础。实践队深入凤山镇庙沟村,为留守老人开展普法反诈宣讲。队员将典型案例改编成快板段子,同步在直播间播出。活动现场,老人们举着“不轻信、不转账”的手牌参与互动。82岁的张奶奶在活动后表示,村里道路变宽、广场建成,日子越来越红火。
实践团转至喇叭沟门中榆树店村,队员们采访了党的二十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彭兴利。扎根农村41年的“草帽书记”,以其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,引领乡村经济振兴。从80年代的玉米制种到养牛业,再到引导村民发展民俗旅游,他不断创新,适应政策与市场变化。民俗旅游成功后,他转向黄花产业,引进新品种,建设加工厂,提供稳定就业,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。强调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,注重生态环境保护,结合养老产业,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。
彭书记介绍喇叭村前后面貌(安璟慧 供图)
实践队队员合照(张韶涵 供图)
从指尖屏幕到广袤田野,天津商业大学“一路向北”实践队以青春之名勇毅启程,架起了一座融通数字乡村与红色文化的坚实桥梁。 这场“云”与“乡”的双向奔赴,不仅为京津冀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创新动能,更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,读懂了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乡土中国。指导老师宋立斌表示:“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以脚步丈量责任,用行动诠释使命,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、生生不息。”(记者 岳珊 通讯员 高若然 张恩千 王勇卿)